轉動的電鏟,流動的礦車,穿插的鏟推設備,科學規劃的取料平臺,平整的采場運行環境,紅綠交替的入料口,共同組成了多臺設備協作生產的資源綜合利用產線高效采場入料工序。高效入料工序的形成,既是持續向現狀提問題的過程,也是礦業公司大石河鐵礦裴莊建材產線持續改進提升的結果。
協同配合 工序銜接流暢
11臺礦車,3100公里運距,2000次倒車;4臺電鏟,5000斗鏟裝,10000次旋轉;3臺鏟推輔助設備穿插于電鏟與入料口公路之中;每班21名職工操作單體設備……流暢的標準裝運設備協同作業,嫻熟的配料調整轉換設備作業,連貫的鏟推設備穿插作業,協同保證了每日1000車以上翻卸任務。
進入2023年以來,裴莊資源綜合利用產線小時翻卸效率指標持續攀升,月粗破翻卸量5次刷新歷史紀錄。9月份,大石河鐵礦裴莊產線粗破翻卸完成99.05萬噸,粗破效率完成1626.75噸/小時,再次創出產線歷史最好水平。
裴莊內燃廠房搬遷,騰讓出下方資源后,大石河鐵礦安排電鏟一遠一近布置,平衡月采場備料運距。先后組織102鏟和124鏟在該區域進行備料作業。同時考慮該部位運距較近,安排140鏟在裴莊東排土場4—5號點備料運距較遠部位推進,平衡礦車運力和綜合運距指標,為產線持續穩定運行奠定了基礎。在裴莊西排土場北側理順形成155/140米水平臨時坡道,避免礦車從南側原有公路繞行,縮短備料運距0.2公里,有效提高礦車運力,進一步減少柴油消耗。
科技助力提高翻卸效率
棒條篩變頻、鄂破機料位、后序皮帶量連鎖自控,入料口料位紅綠燈指示連鎖自控,提高產線粗破工序流程通過能力的同時,提高粗破生產加工,助力入料口“吞吐”能力提升。
不斷開發完善自控模型,提升產線效率。以穩定入料口連續翻車給料為目標,在入料口安裝雷達料位計,通過入料口料庫料位數據,連鎖控制紅綠燈入料信號,以達到入料口料位在中上線運行,一方面不發生入料口冒料問題,減少清理頻次;另一方面避免料空情況,穩定粗破流程量,保護棒條設備。為確保粗破工序效率提升,開發粗破工序穩定控制模型,控制模型以3號、5號皮帶電流穩定控制實現棒條篩變頻PID模型自動調整;入料口料位,3號、5號皮帶稱量、微粉篩電流和粗破機電流參與保護調整。模型投入后,使用效果較好,3號、5號皮帶電流波動量小,保證了3號、5號皮帶運行穩定和微粉篩篩分效率達標。
通過信息化升級改造,入料車數自動統計、裝載量實時核算,采場生產動態數據實現了工控端、網絡端、手機端同步查看,數字賦予采場生產運行遠程可視化,生產信息便利化、生產調整及時化,筑牢智能采場數據基礎,打開采場經營生產管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