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首鋼礦山“新”風激蕩,活力十足,創新浪潮正在涌動。
在杏山鐵礦地面遠程集中操控中心,1354中深孔臺車司機蒙江波正操作手柄控制井下311米水平臺車進行穿孔作業。
在大石河鐵礦,選礦終端技術創新工作室青工郭富友正在采用3D建模技術模擬馬城鐵礦選礦終端站生產運行情況,據此提出流程優化建議。
深入貫徹“一引領兩融合”群眾性主題實踐活動,積極推動技術創新成為首鋼第一競爭力,首鋼礦業新技術、新模式、新工藝等“新”資源層出不窮,一場新舊動能加速轉換的深刻變革正在上演。
從“引導”到“引領”,技術創新一馬當先
“引”是引導,強調過程;“領”是引領,側重結果。引是領的前提,領是引的目標。
如何掀起最猛烈的創新風暴?
礦業公司把技術創新擺在發展的最優先位置,深刻把握規律,努力“鍛造長板”。技術創新地位從“引導”向“引領”的轉變,是企業發展戰略的進一步優化。
近年來,礦業公司以“現場無人化、操控集約化、管理智慧化”為目標,制定“十四五”規劃、智能礦山建設三年行動方案及年度專項方案。著力搭建“智能采礦、智能選礦、智能運輸、智慧管理”四大平臺,全面啟動智能礦山建設。經過探索與實踐,智能礦山建設頂層設計及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形成了“三化兩圖四平臺”的智能礦山建設體系,智能礦山建設三年行動方案圓滿收官。
繼5G+井下單體設備遠程遙控在杏山鐵礦實現規模化應用之后,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組織的成果評價會認定該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進一步發揮技術創新優勢,礦業公司繼續“鍛造長板”,在馬城鐵礦、唐首馬鐵礦地采工程建設中同步推進智能礦山建設,打造鑿巖、出礦、噴漿臺車、裝藥臺車、電機車等采礦流程智能控制系統,不斷推進智能化進一步深入應用。
技術創新發揮引領作用有多強?
以技術創新帶動全面創新,礦業公司優化創新組織架構,建立起母子課題集群,統一建立三期、三級、兩類母課題,專業部門、廠礦單位結合創新實踐確立子課題,聚力發揮靶向創新和集成創新活力效能。2022年以來,礦業公司累計完成技術管理創新課題728項、群眾創新2000余項;19項成果獲國家、北京市和行業表彰,取得專利64項、軟件著作權11項。
從“內優”到“外強”,全面創新動力強勁
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的對象是企業內部的工作“現場”,商業模式創新的對象是企業外部的競爭“市場”。現場創新,利于提升市場競爭力。而產品及服務在市場的反饋,是現場進一步優化的動力。
怎樣內部越來越優?對外越來越強?
在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方面,礦業公司堅持“問”在市場,“落”在現場,以內促外,以外提內,內外兼修,推動全面創新。1—7月份,礦業公司建材產品銷量超計劃60.51萬噸,銷售收入超計劃2608萬元,創歷史最好水平。
內練筋骨,礦業公司向技術創新要發展動力,以管理創新優化制度設計及管理模式,提升建材產業發展質量。
以技術創新提升建材產品質量。水廠鐵礦調整濕篩網孔,提高篩下通過量;安裝脫水篩0.5毫米平面篩板,減少細粒級流失;調整旋流器臺數,控制運行壓力,降低尾泥量,建材產品綜合產率、尾泥產率創歷史最好水平。
大石河鐵礦二馬產線合理調配篩片配置,建筑砂質量穩步提升;對旋流器沉沙嘴尺寸進行升級試驗,提升產品產率;優化布料、沖洗等環節水路,建筑砂含泥量降低0.1%。
以管理創新提升建材生產組織效率。水廠鐵礦建材產線執行“遞保”模式,促進穩產、保產、追產。落實貨源調整快速反饋機制,確保貨源充足。應用工序優化管理理念,研究安裝快開式壓緊端蓋,在棒磨機間應用兩端轉換式新型加棒機,提高生產效率。1—7月份,月度及單日處理量均創出歷史最好水平。大石河鐵礦二馬產線強化設備管理,按日檢、周檢、月檢計劃,及時消除設備隱患。將成品皮帶改向滾筒鑲嵌耐磨陶瓷貼片,延長改向滾筒壽命;組織升級改造原料皮帶機頭料庫,減少檢修頻次;完成磁選機筒皮和成品皮帶滾筒改型,延長使用壽命。
外拓市場,首鋼礦業以商業模式創新改變傳統經營模式和客戶服務方式,改進建材產業服務質量。
千方百計優化市場。深挖潛能,開發衡水饒陽、廊坊萬莊、滄州吳橋等站場,拓展市場容量。調研了解競爭市場產能、質量、品種、發運等情況,調整營銷策略,保證京津冀魯營銷市場。
全面統籌火運銷售。針對火運價格倒掛、客戶發運積極性差等難點、堵點,全力協調運費下浮,增強火運銷售穩定性和經濟性。在主要銷售區域因環保響應暫停接卸整頓期間,及時調整營銷思路,挖潛衡水、天津、雄安等區域市場,協調增加站場發運,穩定火運銷售。
營銷創效持續增強。精細價格管理,深入市場調研,落實“一毛錢工程”。提升產品價值貢獻,開展與市場比、同期比、基價比、周期比“四維”對標,評估外銷定價。今年以來,依規核定基價4次348項,動態調價21次125項,確保價格科學合理。
從“形融”到“神合”,1+1>2
融合,不是簡單的“1+1=2”,而是裂變反應。從“形融”到“神合”,是互相催化、互相成就、融會貫通的過程。
“融”強調差異、不同,首鋼礦業推進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相融共生,避免“各自為戰”。
“合”強調一體、共同,首鋼礦業促進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優勢互助、取長補短、互促共贏。
推動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相融合,首鋼礦業以智能化技術推動智慧管理,以智能化轉型推動管理變革、業務變革。
橫向上,按專業搭建管理平臺。以業務系統內處置、智能預警、智慧分析、輔助決策為目標,建設、完善專業信息系統,搭建數據源唯一、系統間互聯、專業間互通、與ERP集成的專業管理平臺。
每天早晨醒來,水廠鐵礦選礦車間設備點檢徐鵬習慣打開手機查看智首礦微信小程序,從設備管理系統中實時查看車間設備數據,掌握設備運行狀態,隨時發現故障。
首鋼礦業建設設備健康管理系統覆蓋186個模型、1343臺設備、9644個運行參數,實時監測健康數據,確保預知維修、精準維修。此外,該公司還建設了智能計量平臺,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三流合一,實現無人干預;建設了水、電、油、氣全能源管控系統,實現能源管控全覆蓋;建設了一體化采購供應管理平臺,實現管理流程從需求計劃、供應商、采購組織、合同管理、物資出入庫、廢舊回收全線貫通;建設了物資終身管理系統,物資管理由粗放型向精準型轉變。
縱向上,逐產線搭建實時監控分析系統。深度融合產線自動化系統,逐產線搭建網絡版實時監控及分析系統,實時掌控各產線運行狀態,自動分析產量、設備、質量、能源、銷售、成本等變化趨勢,形成縱向到產線、橫向到專業的智能監控、分析能力,提升對產線的可視化、一體化管控能力,實現到工序流程的全要素動態精益管控。
推動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相融合,首鋼礦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價值鏈為基礎,從客戶角度出發,在強化“產品+服務”上下功夫,結合市場和用戶需求的變化,不斷推出面向不同應用場景的整體解決方案。
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在機械廠磨球項目部廠房外,一袋袋磨球通過天車吊運到汽車上,下一個目標是天津港口,即將被運送至大洋彼岸的秘魯。近年來,機械廠磨球項目部加強市場調研,根據用戶需求調整產線布局、產品生產。加強技術創新,于2023年新建兩條直徑20毫米、一條直徑60毫米軋球產線,2024年新建一條直徑30毫米軋球產線,形成五條軋球產線、一條鍛球產線的“5+1”磨球產線布局;同步研發直徑40×50毫米、直徑30×35毫米新型規格磨段產品,直徑20毫米、直徑25毫米磨球產品,實現了磨球產業質的飛躍。
以技術創新增加產線種類,拓寬產品范圍,促進了產業商業模式變革,提升了市場競爭力,截至目前,磨球產業形成了以唐山周邊地區、西北地區、東北地區為主的十余家固定客戶,同時積極鞏固拓展海外市場。
從“群為”到“眾為”,創新之花開滿礦山
“群”強調一種多數量的集合狀態;“眾”指數量上的多,指眾多的個體或群體。從“群為”到“眾為”的轉變,體現了創新主體及其范圍越來越廣泛和多元化,職工個人創新行為越來越普遍。
“一引領兩融合”群眾性主題實踐活動是否見效,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是否調動了廣大一線職工的創新積極性。
首鋼礦業聚焦基層一線,為創新之花提供肥沃土壤。加強職工創新工作室建設,培育國家級創新工作室1個、北京市級4個、行業級2個、產業級3個。2024年,首鋼礦業獲評全國機械冶金建材行業職工技術創新成果優秀組織單位,60項職工創新成果獲得全國機械冶金建材行業職工技術創新成果獎。32項職工創新成果參加第二十七屆全國發明展覽會展覽,16項成果獲獎,獲獎等級和數量均實現了新突破。
針對PT泵泵體內柴油油封老化漏油實際情況,水廠鐵礦汽運作業區職工創新工作室技術骨干積極聯系廠家溝通,以單獨采購PT專用油封等配件代替采購整個PT泵,年可節約成本10萬元以上。
針對業主皮帶上料過程發生混料不利于供料流程高效控制的實際情況,計控檢驗中心球燒自動化創新工作室創造性地對皮帶控制程序進行優化升級,自主開發混料限制皮帶連鎖啟動功能,增加皮帶混料報警提示,極大減少了混料情況發生。
為進一步提升設備工作質效,機械廠秦濤工作室對兩臺普通1.6米立車進行數控改造大修,提高機床加工精度,實現產品質量提升,縮短人工輔助時間,降低崗位勞動強度。改造后實現了“人工”向“數控智能”的轉型升級,加工效率提升10個百分點。
各部門聯動推進群眾性創新,工會組織采納職工好建議537項;安全處挖掘本質安全創新項目401項;能環處挖掘高效用能創新項目194項。人力資源部挖掘“學巴登·提效降本”創新項目511項,各層各級、各行各業創新之花遍地盛開。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踏著創新引領發展的時代節拍,首鋼礦業向“新”而行,讓“創新花”不斷結出“發展果”。